李爱国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内分泌科
早期发现糖尿病主要通过观察典型症状、定期体检筛查、评估高危因素、监测血糖波动及识别并发症前兆等方式实现。
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和持续疲劳是糖尿病早期典型表现。血糖升高导致渗透性利尿引发口渴,每日饮水量超过3升或夜尿频繁需警惕。不明原因体重减轻可能因胰岛素缺乏导致脂肪分解加速,伴随食欲亢进但体重反降。疲劳感与细胞葡萄糖利用障碍相关,尤其在餐后出现明显倦怠感。
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是核心筛查指标。健康人群建议35岁起每3年检测空腹血糖,数值超过6.1毫摩尔每升需进一步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3个月血糖水平,超过6.5%可确诊。妊娠期女性需在孕24周进行糖尿病筛查。
腹型肥胖、糖尿病家族史和妊娠糖尿病史属于高危因素。腰围男性≥90厘米或女性≥85厘米合并血脂异常者风险显著增加。一级亲属患病史使发病概率提高3倍,曾有妊娠糖尿病女性产后5年内患病率达50%。
动态血糖仪可发现隐匿性血糖波动。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应低于7.8毫摩尔每升,若多次检测处于7.8-11.1毫摩尔每升属于糖耐量受损。黎明现象清晨空腹血糖升高和餐后高血糖是糖尿病前期重要特征。
皮肤瘙痒、视力模糊和手足麻木提示可能已存在微血管病变。高血糖导致皮肤干燥瘙痒常见于四肢屈侧,视网膜毛细血管渗漏引发视物模糊,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对称性手足刺痛感。出现这些症状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也需排查糖尿病。
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措施。每日保持30分钟以上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饮食采用低升糖指数模式,用糙米替代精白米,选择绿叶蔬菜和低糖水果。控制食用油每日25克以内,避免反式脂肪酸摄入。保证7-8小时睡眠有助于调节胰岛素敏感性,定期进行压力管理训练可降低应激性高血糖风险。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测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有高危因素者需增加监测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