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中玉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妇科
怀孕期间促甲状腺激素偏高可能由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碘摄入不足、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药物影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左甲状腺素钠替代治疗、调整碘摄入、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停用相关药物、垂体瘤手术等方式干预。
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是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升高的常见原因,妊娠早期胎盘分泌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结构相似,可能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部分孕妇会出现暂时性促甲状腺激素升高。妊娠中后期随着胎儿对甲状腺激素需求增加,母体可能出现相对性甲状腺功能不足。这种情况需要根据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是否阳性决定是否进行左甲状腺素钠替代治疗,治疗期间需每4周复查甲状腺功能。
孕妇对碘的需求量比非孕期增加50%,日均需要250微克碘元素。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需原料,碘摄入不足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通过负反馈调节引起促甲状腺激素代偿性升高。孕期建议通过食用加碘盐、海带、紫菜等富碘食物补充,但需注意过量补碘可能诱发甲状腺功能异常,单日碘摄入不宜超过500微克。
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孕妇更容易出现促甲状腺激素升高,特别是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者。这些抗体会攻击甲状腺组织,导致甲状腺细胞破坏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此类孕妇发生妊娠期临床甲减的风险是抗体阴性者的8倍,需要更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多数需要左甲状腺素钠治疗至产后6个月。
罕见的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会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异常升高,这类肿瘤自主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不受甲状腺激素负反馈调节。孕妇可能出现心悸、多汗等甲亢症状,但检查显示促甲状腺激素与游离甲状腺素同时升高。确诊需进行垂体磁共振检查,妊娠期以药物控制症状为主,分娩后可考虑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
部分药物可能干扰甲状腺功能检测或影响甲状腺激素合成,如胺碘酮含大量碘可能抑制甲状腺激素分泌,糖皮质激素可降低促甲状腺激素水平,锂剂可能诱发甲状腺肿。使用这些药物的孕妇出现促甲状腺激素升高时,需评估药物使用的必要性,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孕期促甲状腺激素偏高需重视营养管理,除保证碘摄入外,还应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鱼肉、禽蛋等帮助甲状腺激素合成,适量进食富含硒元素的巴西坚果、牡蛎等增强甲状腺抗氧化能力。避免大量食用卷心菜、木薯等致甲状腺肿食物。保持每周3-5次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孕妇瑜伽、散步等改善代谢,但甲减症状明显者需减少运动量。建议购买家用血压计每周监测基础心率,静息心率持续低于60次/分钟或高于100次/分钟应及时就诊。心理方面可通过正念冥想缓解焦虑,参加孕妇学校学习甲状腺疾病相关知识,与产科医生和内分泌科医生保持充分沟通制定个性化监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