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体温调节异常

张博 副主任医师

张博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骨科

脊髓损伤后体温调节异常通常由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体温感受传导障碍、汗腺分泌异常、肌肉活动减少、环境适应能力下降等因素引起。

1、自主神经障碍:

脊髓损伤会破坏自主神经传导通路,导致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无法接收外周温度信号。损伤平面以下血管舒缩功能失调,高温时皮肤血管难以扩张散热,低温时无法收缩保温。这种情况在颈髓损伤患者中尤为显著,可能伴随体位性低血压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2、感觉传导中断:

损伤平面以下温度觉传导通路受阻,患者无法感知冷热刺激。胸腰段损伤可能导致下肢温度觉丧失,当环境温度变化时不能通过行为调节如增减衣物维持体温平衡。部分患者会出现肢体冻伤或烫伤而不自知的情况。

3、汗腺功能失调:

脊髓损伤影响交感神经对汗腺的支配,损伤平面以下可能出现无汗症。T6以上损伤患者常出现代偿性多汗,表现为头颈部过度出汗而躯干下肢无汗。这种异常排汗模式使蒸发散热效率降低,容易引发高热。

4、肌肉产热减少:

瘫痪肌肉失去收缩产热能力,静息状态下基础代谢率下降15-30%。当环境温度降低时,患者无法通过寒战产热维持体温。同时活动量减少导致心肺功能适应性下降,进一步影响体温调节能力。

5、环境适应受限:

运动功能障碍限制患者自主调节环境温度的能力。轮椅使用者难以避开阳光直射或寒冷气流,长期卧床者体表受压区域散热受阻。部分患者因认知障碍或经济条件限制,无法及时获取空调、取暖设备等温度调节工具。

脊髓损伤患者需建立规律体温监测习惯,每日测量腋温2-3次。保持室温在22-26℃之间,湿度控制在50-60%。夏季选择透气吸汗面料衣物,冬季采用分层保暖法。饮食方面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维持足够热量供给。适度进行上肢力量训练和呼吸锻炼,改善血液循环。外出时携带降温喷雾或保暖毯,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极端温度环境中。出现持续高热或低体温需立即就医,警惕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