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莉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血液内科
靶向治疗主要通过特异性阻断肿瘤生长关键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常用方式包括单克隆抗体药物、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PARP抑制剂等。
针对细胞表面特定抗原设计的生物制剂,如曲妥珠单抗可精准结合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的受体,阻断促增殖信号传导。这类药物需静脉输注,可能引发输液反应等副作用。
口服小分子药物如吉非替尼通过穿透细胞膜抑制EGFR突变型肺癌细胞内磷酸化过程,干扰肿瘤增殖相关信号转导。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与皮肤毒性反应。
贝伐珠单抗等药物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导致癌细胞缺血坏死。可能伴随高血压、蛋白尿等不良反应,需联合化疗增强疗效。
纳武利尤单抗通过解除PD-1/PD-L1通路对T细胞的抑制,激活免疫系统识别杀伤肿瘤细胞。部分患者会出现免疫相关性肺炎、结肠炎等自身免疫反应。
奥拉帕利等药物利用BRCA基因突变肿瘤细胞的合成致死效应,选择性诱导DNA修复缺陷的癌细胞凋亡。治疗前需进行基因检测确认同源重组修复缺陷状态。
实施靶向治疗前必须进行基因检测确定生物标志物状态,治疗期间建议保持高蛋白饮食促进抗体药物代谢,适度有氧运动改善免疫功能,避免葡萄柚等影响肝药酶活性的食物。定期复查影像学与肿瘤标志物评估疗效,出现持续发热或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