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治疗焦虑症的药物主要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苯二氮䓬类药物、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β受体阻滞剂等。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通过增加突触间隙5-羟色胺浓度改善焦虑症状,代表药物包括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这类药物需持续服用2-4周起效,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和性功能障碍,突然停药可能出现撤药反应。
苯二氮䓬类药物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神经递质作用快速缓解焦虑,常用药物有地西泮、阿普唑仑、劳拉西泮。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依赖性和耐受性,突然停药易引发反跳性焦虑,建议短期按需使用。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可同时调节两种神经递质,代表药物为文拉法辛、度洛西汀。适用于伴躯体症状的广泛性焦虑障碍,常见副作用包括血压升高、出汗增多,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压变化。
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氯米帕明通过阻断多种神经递质受体发挥作用。因抗胆碱能副作用明显,现多作为二线用药,使用时需警惕心律失常、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老年患者应慎用。
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可改善焦虑引发的躯体症状如心悸、震颤,但对心理症状效果有限。禁用于支气管哮喘患者,运动员使用需注意可能影响运动表现,建议小剂量短期配合心理治疗使用。
焦虑症患者除规范用药外,建议保持规律作息,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摄入含咖啡因饮品。可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饮食注意补充富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适量食用核桃、亚麻籽等坚果类食物。学习腹式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等放松技巧,配合认知行为治疗能显著提升疗效。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定期复诊评估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出现严重副作用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