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威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排尿后滴沥可能由尿道括约肌松弛、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膀胱过度活动症、神经源性膀胱等因素引起。
尿道括约肌控制排尿功能,随着年龄增长或产后盆底肌损伤可能导致收缩力下降。可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群,严重者需尿道悬吊术治疗。
中老年男性常见病,增大的前列腺压迫尿道导致排尿不畅。可能与雄激素水平异常、细胞增殖失衡有关,表现为尿频、尿线变细。常用药物包括坦索罗辛、非那雄胺等。
细菌侵入尿道引发炎症反应,造成尿急、尿痛伴排尿不尽感。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病原体,需进行尿常规检查确诊。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喹诺酮类或头孢类抗生素。
膀胱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导致尿急、尿失禁,可能与神经系统调节异常有关。行为训练如定时排尿、盆底肌锻炼是基础治疗,药物可选托特罗定、米拉贝隆。
糖尿病、脊髓损伤等导致膀胱神经支配异常,表现为排尿功能障碍。需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治疗包括间歇导尿、骶神经调节术等。
日常建议控制饮水量避免膀胱过度充盈,限制咖啡因及酒精摄入减少膀胱刺激。可练习双重排尿法:排尿后等待数秒再次尝试排出残余尿。穿着吸湿速干内裤保持局部干燥,定期进行盆底肌训练如缓慢收缩肛门持续10秒后放松,每日3组每组10次。肥胖者需减重降低腹压,便秘患者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若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血尿、发热需及时泌尿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