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莉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血液内科
白细胞低可能由感染因素、药物影响、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营养缺乏等原因引起。
病毒或细菌感染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生成减少。常见于流感、肝炎、结核等疾病,病原体直接破坏造血微环境或引发免疫反应消耗白细胞。治疗需针对原发感染,病毒性感染多采用抗病毒药物,细菌感染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化疗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药物性白细胞减少通常在停药后恢复,必要时可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白细胞生成。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避免合并感染。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会导致造血功能衰竭。这类疾病可能与造血干细胞缺陷、骨髓微环境异常有关,常伴随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造血干细胞移植等,需血液科专科诊治。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会产生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加速白细胞破坏。这类患者通常伴有关节痛、皮疹等免疫异常表现,需通过糖皮质激素或免疫调节剂控制原发病。
维生素B12、叶酸、铜等营养素缺乏会影响白细胞合成。长期偏食、胃肠吸收障碍者易出现,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伴白细胞减少。通过补充相应营养素及调整饮食结构可改善,需排查潜在吸收不良疾病。
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重点补充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鱼类、瘦肉、蛋类及深绿色蔬菜。避免生冷食物以防感染,注意口腔及皮肤清洁。适度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增强体质,但白细胞计数低于2×10⁹/L时应避免公共场所聚集。定期复查血常规,出现持续发热、反复感染等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