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贤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喉科
耳朵流黄水伴臭味可能由外耳道炎、中耳炎、真菌感染、湿疹或异物刺激引起,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生素滴耳液、抗真菌药物、激素类药膏或专科处理等方式治疗。
细菌感染导致外耳道皮肤炎症,常见于游泳后耳道进水或频繁掏耳。表现为耳痛、黄色分泌物及异味。治疗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药物,避免抓挠刺激。
化脓性中耳炎穿孔时脓液经外耳道流出,多继发于感冒。伴随听力下降和耳闷感。需口服头孢克洛等抗生素,严重者需鼓膜修补手术。
耳道潮湿环境易滋生曲霉菌等真菌,分泌物呈豆腐渣样。使用克霉唑滴耳液等抗真菌药物,保持耳道干燥可预防复发。
过敏性体质者耳道皮肤出现红斑、渗液,搔抓后继发感染。局部涂抹氢化可的松软膏,需排查过敏原如洗发水等化学刺激物。
昆虫或耵聍栓塞导致耳道损伤继发感染。需由耳鼻喉科医生用专业器械取出,避免自行操作造成鼓膜穿孔。
日常需避免用棉签过度清洁耳道,洗澡时可用防水耳塞。饮食减少辛辣刺激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A、C增强皮肤黏膜抵抗力。若症状持续3天未缓解或出现发热、剧烈头痛,需立即就医排除颅内外并发症。耳道分泌物可用无菌棉球轻柔擦拭,禁止自行冲洗或滴入偏方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