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界峰副主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 临床心理科
睡眠不好可通过调整作息习惯、改善睡眠环境、调节心理状态、适度运动、必要时药物辅助等方式调理。睡眠障碍通常由生物钟紊乱、环境干扰、情绪压力、身体疲劳、疾病因素等原因引起。
固定入睡与起床时间有助于稳定生物钟,建议每日同一时间就寝,周末偏差不超过1小时。避免午睡超过30分钟,傍晚后不饮用含咖啡因饮品。长期熬夜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加重入睡困难。
卧室温度保持在18-22摄氏度,使用遮光窗帘隔绝光线,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和透气床品。噪音干扰可用白噪音机缓解,移除电子设备减少蓝光刺激。环境不适会触发觉醒反应,导致睡眠片段化。
睡前1小时进行冥想或腹式呼吸练习,写烦恼日记释放压力。认知行为疗法可纠正"必须睡够8小时"等焦虑观念。持续焦虑会激活交感神经,引发心悸、多梦等躯体化症状。
每周进行3-5次快走、瑜伽等中低强度运动,运动时间安排在日落前。运动后核心体温下降过程促进睡意产生,但睡前3小时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神经过度兴奋。
顽固性失眠需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抑郁症等器质性疾病。短期可遵医嘱使用右佐匹克隆、唑吡坦等镇静催眠药,或尝试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长期用药需警惕药物依赖和耐受性。
日常可食用小米、香蕉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晚餐不宜过饱。睡前温水泡脚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听轻音乐放松神经。建立"床只用于睡眠"的条件反射,醒后超过20分钟需离开床铺。持续性睡眠障碍建议至睡眠专科进行多导睡眠监测,排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潜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