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肌肉损伤可通过休息制动、冷热敷交替、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方式加速恢复。肌肉损伤通常由运动过度、外力撞击、肌肉疲劳、热身不足和旧伤未愈等原因引起。
急性期立即停止活动,使用弹性绷带或护具固定受伤部位。严重者需拄拐或佩戴支具2-3周,避免肌肉纤维二次撕裂。制动期间可进行相邻关节的被动活动,防止关节僵硬。
损伤后48小时内每2小时冰敷15分钟,收缩血管减少肿胀。48小时后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温度控制在40-45℃为宜。注意冰敷时需用毛巾隔开皮肤,避免冻伤。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缓解疼痛肿胀,肌松药如盐酸乙哌立松改善肌肉痉挛。严重血肿需在医生指导下注射透明质酸酶,合并神经损伤时配合甲钴胺营养神经。
超声波治疗能促进组织修复,冲击波疗法适用于慢性肌肉钙化。电疗通过低频脉冲刺激肌肉收缩,防止废用性萎缩。光疗采用红外线加速代谢废物清除。
疼痛缓解后开始等长收缩练习,逐步过渡到抗阻训练。水中运动利用浮力减轻负荷,瑜伽拉伸增强肌肉柔韧性。训练强度以次日不出现酸痛为度,每周递增10%负荷。
恢复期每日补充20-30克乳清蛋白和3克支链氨基酸,多吃三文鱼、菠菜等抗炎食物。睡眠保证7小时以上以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建议采用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抬高处理急性损伤,2周未缓解需排查肌腱断裂或应力性骨折。康复训练初期避免跳跃、急转等爆发性动作,可选用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维持心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