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英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小孩子排便带血可能由肛裂、肠道感染、食物过敏、肠息肉或炎症性肠病引起,需结合具体症状判断病因。
肛裂是儿童便血最常见原因,多因大便干硬擦伤肛门黏膜导致。表现为排便时疼痛、粪便表面附着鲜红色血液。可通过增加膳食纤维、保持肛门清洁缓解,严重时需使用外用药膏促进愈合。
细菌性痢疾或轮状病毒感染可能引发血便,常伴随发热、腹痛及黏液便。血便多呈暗红色或果酱样,需进行粪便检测确诊。治疗以补液和抗生素为主,同时需隔离防止传染。
牛奶蛋白过敏等食物不耐受可导致结肠黏膜损伤,出现血丝便或黏液血便。多见于婴幼儿,可能伴有湿疹、呕吐等症状。通过饮食回避试验可确诊,需调整喂养方式。
幼年性息肉是儿童肠道出血的常见良性肿瘤,表现为无痛性反复便血,血液多与粪便混合。通过肠镜检查可明确诊断,多数需在内镜下切除。
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在儿童期少见但需警惕,表现为慢性腹泻、血便伴体重下降。需通过肠镜和病理检查确诊,治疗需长期使用免疫调节剂。
发现儿童便血应记录出血颜色、频率及伴随症状。急性大量出血或出现面色苍白、精神萎靡需立即就医。日常注意饮食均衡,补充足够水分,培养定时排便习惯。避免摄入可能致敏食物,便后温水清洁肛门。定期体检可帮助早期发现肠道问题,血便持续超过3天或反复发作应及时儿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