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乙状结肠癌不属于绝症,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肿瘤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方案及个体差异。
局限于肠壁的Ⅰ期患者通过手术切除即可获得良好预后,5年生存率超过95%。Ⅱ期患者需根据是否存在高危因素决定是否辅助化疗,Ⅲ期患者术后需常规进行6个月辅助化疗。远处转移的Ⅳ期患者以全身治疗为主,部分转移灶局限者仍可通过综合治疗获得长期生存。
腺癌占乙状结肠癌的90%以上,其中高分化腺癌预后较好。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恶性程度较高,需更积极的治疗。微卫星不稳定性高的肿瘤对免疫治疗敏感,BRAF突变型则预后相对较差。
腹腔镜手术可减少创伤并保持疗效,新辅助治疗能使局部晚期肿瘤降期。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显著延长晚期患者生存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患者提供新选择。
术后2年内每3-6个月需进行CEA检测和影像学复查,及时发现局部复发或肝肺转移。孤立性转移灶可通过再手术或消融治疗获得二次根治机会,多学科诊疗模式能优化复发患者的治疗方案。
治疗后需保持膳食纤维摄入,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规律运动可降低复发风险,每周应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锻炼。戒烟限酒并控制体重,同时注意调节心理压力。
乙状结肠癌患者应建立规范的随访计划,术后5年内需定期进行肠镜、胸腹盆CT等检查。饮食上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有家族史或遗传倾向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直系亲属需提早开始结肠镜筛查。保持乐观心态配合治疗,多数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