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消瘦通常是艾滋病进入发病期临床Ⅲ期的典型表现之一。艾滋病病程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发病期,消瘦多出现在免疫系统严重受损阶段,主要与病毒载量升高、机会性感染消耗、营养吸收障碍等因素相关。
艾滋病病毒感染后2-4周可能出现发热、咽痛等流感样症状,此时体重下降不明显。病毒在体内快速复制但尚未造成严重免疫缺陷,CD4+T淋巴细胞计数通常大于500个/μL。
此阶段可持续数年,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体重维持稳定。病毒复制与免疫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CD4+T淋巴细胞计数缓慢下降至200-500个/μL,常规体检难以发现异常。
当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200个/μL时进入发病期,患者会出现持续性体重下降非自愿减重超过10%。这与巨细胞病毒、鸟分枝杆菌等机会性感染导致的高代谢状态相关,常伴有慢性腹泻、长期低热等症状。
艾滋病病毒可直接损伤肠道黏膜,合并隐孢子虫等寄生虫感染时,会出现严重脂肪泻和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60%,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降低。
病毒蛋白Tat会干扰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导致肌肉分解加速。同时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引发病理性消耗状态,即使加强营养支持也难以完全逆转。
艾滋病相关消瘦患者需进行营养状况全面评估,包括人体测量、生化指标和膳食调查。建议采用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每日分5-6餐补充营养密度高的食物如鸡蛋羹、鱼肉泥。可适量使用全营养配方粉,配合维生素B族和锌制剂改善吸收功能。保持适度抗阻运动有助于维持肌肉量,但需避免过度消耗体力。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时应及时检测HIV抗体,确诊后需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以阻断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