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目前尚无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现有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暴露前预防用药、暴露后阻断以及规范性行为防护。
HIV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其表面蛋白结构易发生突变,导致传统疫苗设计难以诱导持久免疫应答。病毒可直接攻击免疫细胞,削弱人体防御系统,进一步增加疫苗开发难度。
未感染人群可通过每日服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等组合药物进行化学预防,有效率可达90%以上。需在医生指导下持续用药,并定期监测肾功能等指标。
发生高危接触后72小时内启动多替拉韦钠联合拉米夫定等三联抗病毒治疗,连续用药28天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阻断成功率与用药及时性密切相关。
正确使用避孕套可阻断体液传播,避免共用针具能切断血液传播途径。定期检测HIV抗体有助于早期发现感染,母婴阻断措施可将垂直传播率降至2%以下。
部分实验性疫苗如DNA疫苗和mRNA疫苗正在临床试验阶段,主要目标是辅助控制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2023年强生公司腺病毒载体疫苗虽未达到主要终点,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预防艾滋病需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避免高危行为、规范使用安全套、拒绝毒品注射等。医务人员等职业暴露人群应掌握标准防护流程,意外暴露后立即冲洗消毒并评估阻断需求。感染者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可将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限以下,基本消除传播风险。普通人群应通过正规渠道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消除对感染者的歧视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