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与艾滋病患者日常接触无需过度担忧,主要需注意血液和体液传播风险。防护重点包括避免共用锐器、正确处理伤口接触、安全性行为、母婴阻断以及消除歧视心理。
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应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医疗场景中需确保注射器、采血针等器械一次性使用。日常生活中的餐具、衣物共享不会传播病毒。
皮肤破损时若接触患者血液,需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并用碘伏消毒。黏膜暴露如眼睛溅入体液需用生理盐水持续冲洗15分钟。职业暴露后应在72小时内启动阻断药物治疗。
无保护性行为是主要传播途径,正确使用乳胶避孕套可降低99%感染风险。避免经期性行为及肛交等高风险行为,暴露后预防用药需在72小时内服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多替拉韦等组合药物。
感染者孕妇需在孕期服用齐多夫定等抗病毒药物,分娩时选择剖宫产并避免母乳喂养。新生儿需连续6周服用奈韦拉平,实施规范干预可使母婴传播率降至2%以下。
日常拥抱、握手、共餐不会传播病毒,应避免孤立患者。鼓励患者坚持抗病毒治疗,病毒载量检测不到即不具备传染性。接触过程中保持平和心态,过度防护反而会造成心理伤害。
与艾滋病患者共同生活时,保持环境清洁即可,无需特殊消毒。建议家庭成员了解"U=U"原则持续检测不到=不具传染性,共同用餐可正常进行但避免共用餐具破损。患者使用过的衣物床单用60℃以上热水清洗即可灭活病毒,被血液污染的物品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定期进行HIV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暴露后24小时内服用阻断药物成功率可达95%。社会支持方面可协助患者建立规律服药习惯,提醒其每3-6个月检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