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宁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盆腔炎出血可能由病原体感染、宫腔操作损伤、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免疫力低下、卫生习惯不良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物理治疗、中药调理、手术干预、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改善。
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性传播病原体上行感染是盆腔炎出血的常见原因。病原体突破宫颈屏障后引发子宫内膜及输卵管充血水肿,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典型表现为性交后出血或经间期点滴出血。治疗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曲松联合多西环素。
人工流产、刮宫等宫腔手术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术后创面未完全愈合时并发感染可导致持续性出血。出血量通常少于月经量但持续时间长,可能伴有下腹坠痛。需在抗感染治疗基础上配合修复子宫内膜的药物治疗。
阑尾炎、结肠憩室炎等腹腔炎症可能通过淋巴系统扩散至盆腔,引发继发性盆腔炎。炎症刺激盆腔脏器黏膜导致渗血,常表现为排便后出血加重。需同时处理原发感染灶,采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混合感染。
糖尿病、HIV感染等免疫缺陷患者更易发生严重盆腔感染。免疫细胞功能异常导致炎症反应失控,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出血。除常规抗感染外,需加强免疫调节治疗,如注射丙种球蛋白。
经期同房、长期使用卫生棉条等行为可能将外源性病原体带入宫腔。持续刺激可导致宫颈糜烂样改变伴接触性出血。改善卫生习惯后出血多能缓解,顽固性出血需配合局部冷冻或电凝治疗。
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每日温水坐浴2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饮食宜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如鱼肉、蒸蛋,补充维生素C增强血管韧性。恢复期可进行凯格尔运动改善盆底肌功能,但应避免骑自行车等压迫盆腔的运动。月经期使用纯棉卫生巾并每2小时更换,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直至症状完全消失3个月后。定期妇科检查包括白带常规和盆腔B超,监测炎症吸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