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脱垂者在哺乳期

1.2万次浏览

张向宁 主任医师

张向宁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子宫脱垂者在哺乳期需兼顾盆底康复与哺乳需求,处理方式主要有调整哺乳姿势、加强盆底肌锻炼、使用子宫托辅助、避免腹压增高行为、必要时医疗干预。

1、哺乳姿势:

采用侧卧位或半坐卧位哺乳可减少腹部压力对盆底的冲击。避免长时间站立位哺乳,哺乳时可在腰背部垫软枕支撑,单次哺乳时间建议控制在20分钟内。哺乳后及时平卧休息10分钟,有助于缓解盆底肌群疲劳。

2、盆底锻炼:

凯格尔运动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每天3组每组10-15次收缩,收缩维持5秒后放松。锻炼前排空膀胱,避免在排尿过程中练习。哺乳期可结合生物反馈治疗提升锻炼效果,但需避开哺乳前后1小时。

3、子宫托使用:

硅胶子宫托需由医生根据脱垂程度选配型号,每日使用不超过8小时,取出后需用温水清洗。哺乳前应取出托具,放置时保持膀胱排空。出现阴道不适或异常分泌物需立即停用并就诊。

4、行为管理:

避免提重物、久蹲、剧烈咳嗽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哺乳期便秘可通过增加膳食纤维、多饮水改善,排便时忌久坐用力。打喷嚏或咳嗽时提前收缩盆底肌,采用屈膝侧卧姿势减轻冲击。

5、医疗干预:

重度脱垂伴排尿困难或溃疡时,可考虑在断奶后行盆底重建手术。哺乳期如需用药,禁用含雌激素的盆底康复药物。物理治疗如低频电刺激需在产后42天后进行,治疗期间需监测乳汁分泌量。

哺乳期子宫脱垂者每日应保证1500毫升饮水量,多食富含胶原蛋白的银耳、猪蹄等食物。穿戴专用产后束缚带需每天间断使用不超过4小时。进行温和的散步运动,每日总量控制在5000步以内。保持规律作息,夜间哺乳后及时补觉。产后42天、3个月需复查盆底肌力,哺乳期结束后可考虑系统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