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宁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盆腔炎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常用方法有中药内服、外敷、针灸、艾灸和饮食调理。
根据证型选用方剂,湿热瘀结型可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气滞血瘀型适用少腹逐瘀汤,寒湿凝滞型常选温经汤。常用药材包括丹参、赤芍、败酱草等,需由中医师辨证开方,避免自行用药。
将活血化瘀药物制成膏剂或散剂敷于下腹部,如金黄散、四黄膏等,通过皮肤吸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外敷温度需控制在40℃左右,避免烫伤,月经期暂停使用。
选取关元、中极、三阴交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20-30分钟。针灸能调节任冲二脉,改善盆腔微循环,缓解下腹坠痛,建议每周治疗3次,10次为1疗程。
对神阙、气海等穴位进行隔姜灸或温和灸,每次15-20分钟。艾灸温通效应可化解寒湿瘀滞,特别适合伴有畏寒肢冷的慢性盆腔炎,注意防止艾灰脱落烫伤。
急性期宜食马齿苋、冬瓜等清热利湿食材,慢性期推荐当归生姜羊肉汤温补气血。忌食辛辣刺激、生冷油腻食物,可配合玫瑰花、益母草等代茶饮辅助调理气机。
中医治疗期间需保持外阴清洁,避免劳累和性生活。建议穿宽松棉质内裤,每日温水坐浴15分钟。适度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柔缓运动促进气血运行。若出现发热、剧烈腹痛或阴道异常出血应及时转西医抗感染治疗。慢性患者可每季度进行1-2周中药巩固调理,配合规律作息和情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