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血痣不一定是肝癌的表现。血痣通常由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老化、激素变化、局部刺激或遗传因素引起,肝癌相关皮肤表现多为特定类型的蜘蛛痣。
血痣最常见原因是局部毛细血管末端异常扩张,医学称为樱桃状血管瘤。这种良性病变多与皮肤老化相关,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表现为直径1-3毫米的鲜红色凸起,按压不退色。无需特殊治疗,若影响美观可通过激光或电灼去除。
妊娠期或长期服用避孕药可能诱发血痣,这与雌激素水平升高导致的血管通透性改变有关。此类血痣多出现在颈胸部,分娩或停药后可能自行消退。伴有肝掌或典型蜘蛛痣时需排查肝病。
反复摩擦、紫外线照射或外伤可能刺激局部微血管增生形成血痣。常见于腰带区、领口等易摩擦部位,避免刺激后新发血痣可减少。此类血痣边界清晰,无周围红晕,与恶性肿瘤无关。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可出现多发性血痣,伴随鼻出血或消化道出血史。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这类血痣可能提示全身血管异常,但非肝癌特异性表现。
肝癌患者的皮肤表现多为典型蜘蛛痣,中心隆起伴放射状毛细血管扩张,加压后消失。可能伴随黄疸、腹水等肝功能异常症状。单纯血痣若无其他肝病征象,极少与肝癌相关。
发现血痣建议观察其形态变化,避免抓挠或外力损伤。保持皮肤清洁湿润,日常注意防晒。若血痣短期内数量激增、体积快速增大或伴随呕血、黑便等症状,需及时消化内科就诊排查肝硬化等基础疾病。均衡饮食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及深色蔬菜,有助于维持血管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