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宫颈癌检查主要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人乳头瘤病毒检测、阴道镜检查、宫颈活检以及影像学检查五种方式。
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宫颈癌筛查的基础手段,通过采集宫颈脱落细胞进行病理学分析。常用方法包括传统巴氏涂片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能早期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等癌前病变。建议21岁以上女性每3年进行一次检查,30岁后可联合HPV检测延长至5年一次。检查前48小时需避免性生活、阴道用药及冲洗。
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主要病因,HPV检测可识别16/18等高危亚型。采用核酸杂交或PCR技术检测宫颈分泌物,敏感性达95%以上。30岁以上女性推荐作为初筛手段,阳性者需结合细胞学结果评估风险。该检测能预测未来5年癌变风险,但一过性感染无需过度干预。
阴道镜是宫颈可疑病变的放大评估工具,通过醋酸试验和碘试验观察血管形态及上皮着色情况。可定位异常区域指导精准活检,诊断准确率超过80%。适用于细胞学ASC-US伴HPV阳性、LSIL及以上病变者。检查可能引起轻微不适,但无需麻醉,术后偶有少量出血。
宫颈活检是确诊宫颈癌的金标准,包括点活检、锥切活检等。通过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及程度,区分CIN1-3级和浸润癌。锥切术兼具诊断治疗功能,可完整切除转化区。术后需避免剧烈运动2周,警惕出血感染风险。病理结果将直接影响后续治疗方案选择。
确诊宫颈癌后需进行盆腔MRI、CT或PET-CT评估分期。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准确测量肿瘤体积及宫旁浸润;CT检测淋巴结转移;PET-CT发现远处转移灶。影像学结果决定手术范围及放化疗策略,IB期以上需追加全身评估。
定期筛查是预防宫颈癌的关键措施,建议适龄女性建立规范的筛查计划。接种HPV疫苗可预防70%以上宫颈癌,但接种后仍需定期筛查。保持单一性伴侣、使用避孕套能降低HPV感染风险。日常注意观察异常阴道出血、排液等症状,避免吸烟等危险因素。筛查异常时应遵医嘱进行分层管理,早期病变通过leep刀等治疗可完全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