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艾滋病最早可在感染后2-4周出现急性期症状,但约30%感染者无明显表现。早期症状主要包括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等,实际出现时间与个体免疫状态、病毒载量等因素相关。
感染后2-4周可能出现急性逆转录病毒综合征,表现为持续1-2周的流感样症状。典型表现包括38℃以上发热发生率80%、咽痛、肌肉关节痛,部分患者伴有躯干红色斑丘疹。这些症状与病毒快速复制引发的免疫激活有关,血液中可检测到高浓度HIV-RNA。
约70%患者出现全身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以颈部、腋窝、腹股沟多见。淋巴结直径多超过1厘米,质地柔软,活动度好。这种持续性淋巴结病可能维持数月,是病毒侵犯淋巴系统的直接表现,体检时可触及至少两处非相邻部位的肿大淋巴结。
部分早期感染者可能出现头痛、脑膜刺激征或周围神经病变。HIV病毒可穿透血脑屏障直接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引发无菌性脑膜炎,表现为颈部僵硬、畏光等症状。脑脊液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增多,但需排除其他病原体感染。
约30-60%患者伴随消化道不适,包括口腔溃疡、腹泻、恶心呕吐等。口腔黏膜可能出现鹅口疮样白斑,由机会性念珠菌感染导致。腹泻多为水样便,每日3-5次,与病毒侵袭肠道相关淋巴组织有关,通常持续1-2周自行缓解。
急性期症状消退后进入临床潜伏期,此阶段可持续2-10年无显著症状。尽管患者自觉健康,但病毒持续破坏CD4+T淋巴细胞,定期检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是必要的。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或轻微体重下降。
出现高危暴露后2-4周的疑似症状时,建议立即进行HIV核酸检测或第四代抗原抗体联合检测。窗口期后需复查确认,日常应避免无保护性行为、共用注射器等传播途径。确诊患者需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规范用药可将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限以下,维持正常免疫功能。均衡饮食、规律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但需避免生食、未消毒乳制品等可能含致病微生物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