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舌苔毛绒状可能是口腔毛状白斑的表现,但并非艾滋病特异性症状。口腔毛状白斑主要由EB病毒感染引起,常见诱因包括免疫力下降、长期吸烟、口腔卫生不良等。艾滋病患者因免疫缺陷易合并此症状,但健康人群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
EB病毒是口腔毛状白斑的主要病原体,通过唾液传播感染口腔上皮细胞。病毒激活后会导致舌侧缘出现白色绒毛状斑块,通常无痛感但可能影响味觉。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后多呈自限性。
HIV感染者CD4+T细胞数量下降时易出现口腔毛状白斑,是艾滋病进展期的标志之一。但其他免疫抑制状态如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也可能引发类似病变。
长期吸烟、酗酒或佩戴不合适的义齿可能造成舌黏膜机械性损伤,导致角化异常出现绒毛样改变。这类情况通过去除刺激因素后多可自行缓解。
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可能引起舌乳头增生,表现为舌面粗糙绒毛感。常伴随贫血症状,通过血液检测可明确诊断,补充相应维生素后症状改善。
白色念珠菌过度增殖可形成白色膜状物覆盖舌面,严重时呈现绒毛样外观。多见于婴幼儿、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抗真菌治疗有效。
出现舌苔异常建议完善HIV抗体检测排除感染,同时检查EB病毒DNA载量。日常需保持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轻柔清洁舌面,避免过烫或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若病变持续2周未消退或伴随吞咽困难、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诊口腔黏膜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