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增强CT通常可检出0.5厘米以上的肝癌病灶,实际检出率受病灶位置、血供特点、扫描技术、对比剂使用及阅片经验等因素影响。
增强CT对肝癌的检出敏感性与病灶直径直接相关。直径≥1厘米的肝癌检出率可达90%以上,0.5-1厘米病灶检出率约70%-85%。微小病灶可能因部分容积效应导致漏诊,尤其当病灶位于肝右叶膈顶或肝左外叶等解剖复杂区域时。
肝癌典型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快速廓清。富血供病灶在动脉期呈高密度结节,检出率较高;少血供或弥漫浸润型肝癌强化不明显,可能被误判为肝硬化结节。约15%的早期肝癌表现为等密度,需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层厚≤2毫米)能提高小病灶检出率。双期或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可捕捉肝癌特征性强化模式,延迟扫描有助于鉴别胆管细胞癌等特殊类型。呼吸运动伪影、心跳伪影可能降低图像质量,采用呼吸门控技术可减少干扰。
碘对比剂注射速率(3-5毫升/秒)和剂量(1.5毫升/公斤体重)影响强化效果。肾功能异常患者可能因对比剂排泄延迟导致伪影,此时可考虑钆塞酸二钠增强MRI作为替代方案。对比剂过敏史患者需提前进行预处理。
放射科医师对肝癌影像特征的识别能力至关重要。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可提高≤1厘米病灶的检出率,但需结合临床生化指标(如AFP、PIVKA-II)综合评估。肝硬化背景下的再生结节与早期肝癌鉴别是诊断难点。
对于肝癌高危人群(乙肝/丙肝感染者、肝硬化患者),建议每6个月联合血清甲胎蛋白检测和肝脏超声进行筛查。发现可疑病灶时,可考虑采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或超声造影进一步明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酒精摄入、控制体重等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降低肝癌发生风险。确诊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及时评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