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艾滋病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起源于非洲灵长类动物,主要通过跨物种传播、血液接触、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及医源性感染等途径进入人体。
HIV-1型病毒最早存在于中非黑猩猩体内,HIV-2型病毒则源于西非白顶白眉猴。当地居民狩猎或处理野生动物时,病毒通过血液暴露完成跨物种传播。此类传播多发生在20世纪初期,病毒经多次基因突变后获得人际传播能力。
共用注射器、非法采血或输血是主要传播方式。病毒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直接进入血液循环,1980年代前因未开展血液筛查导致多起输血感染案例。纹身、穿耳等有创操作若消毒不彻底也存在风险。
无保护性行为是当前主要传播途径。病毒通过精液、阴道分泌物中的游离病毒或感染细胞,经生殖器黏膜微小裂口侵入。男男性行为因直肠黏膜更脆弱,传播风险较异性行为高10-20倍。
感染孕妇未经干预时,病毒可通过胎盘、产道或母乳喂养传染给胎儿。妊娠晚期病毒载量越高传播风险越大,规范抗病毒治疗可使母婴传播率降至1%以下。
医务人员被污染针具刺伤后感染概率约0.3%,器官移植或人工授精使用未经检测的供体材料也可传播。现代医疗严格执行消毒规范后,此类传播已罕见。
预防HIV感染需多维度干预:坚持使用避孕套可降低性传播风险80%以上;避免共用注射器;孕妇应尽早接受艾滋病筛查与抗病毒治疗;医务人员操作时需佩戴防护装备。日常接触如共餐、握手不会传播病毒,消除歧视需加强科普教育。定期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暴露后72小时内使用阻断药物可有效防止感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已感染者通过规范治疗可实现长期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