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判断是否感染艾滋病需结合高危行为史、窗口期检测及典型症状综合评估。主要依据包括无保护性行为或血液暴露史、HIV抗体/抗原检测阳性、持续发热或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近6个月内若有无保护性行为、共用注射器、非法采血或职业暴露史,感染风险显著增加。男男性行为者、多性伴侣群体及静脉吸毒者为高危人群。
HIV感染后存在2-6周抗体检测窗口期,此时需进行核酸检测或第四代抗原抗体联合检测。暴露后4周检测准确率约95%,12周后可完全排除。建议高危行为后2周、4周、12周分阶段检测。
约50%感染者2-4周出现急性期症状,表现为持续低热、咽痛、皮疹及全身淋巴结肿大。症状与流感相似但持续时间更长,通常持续1-2周自行缓解,不可作为确诊依据。
未经治疗的感染者5-10年后进入艾滋病期,出现持续腹泻、体重骤降、口腔白斑等机会性感染症状。卡波西肉瘤、肺孢子菌肺炎等典型并发症提示免疫功能严重受损。
初筛采用ELISA法检测抗体,阳性者需经Western blot或核酸检测确诊。家庭自测试纸可作为初步筛查,但需医疗机构复核。确诊后应立即启动抗病毒治疗。
日常应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发生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可服用阻断药物降低感染风险。定期检测是早发现的关键,各地疾控中心提供免费咨询检测服务。保持单一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预防感染,艾滋病感染者规范治疗后可达到常人预期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