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感染,高危行为包括无保护性行为、共用注射器和母婴垂直传播。
无保护性行为是艾滋病最常见的传播方式。病毒存在于精液、阴道分泌物中,通过黏膜破损进入人体。男男性行为者、多性伴侣群体及商业性行为者感染风险显著增高。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90%以上传播风险。
共用注射器吸毒是血液传播的主要形式,病毒通过污染的针具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非法采供血、使用未消毒医疗器械、纹身穿耳等操作也存在传播风险。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需在72小时内进行阻断治疗。
感染孕妇未经干预时母婴传播率达15-45%。病毒可通过胎盘、分娩过程或母乳喂养传播。规范服用抗病毒药物、选择剖宫产和人工喂养可使传播率降至2%以下。
感染后2-6周为抗体检测窗口期,此时检测结果可能呈假阴性但已具有传染性。高危行为后需在窗口期后复查,期间应避免任何可能传播病毒的行为。
握手、共餐、蚊虫叮咬等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病毒离开人体后很快失活,无法通过空气、食物或水源传播。消除歧视需建立在科学认知基础上。
预防艾滋病需建立安全性行为观念,避免共用注射器具,婚前孕前主动检测。暴露后72小时内可使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多替拉韦等药物组合进行阻断治疗。感染者规范服药可将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限以下,基本消除传播风险。定期检测是早发现早治疗的关键,各地疾控中心提供免费咨询检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