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艾滋病皮疹是HIV感染后可能出现的皮肤表现,通常由免疫系统受损、机会性感染、药物反应、病毒直接作用或合并其他皮肤病引起。
HIV病毒攻击CD4+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皮肤屏障受损后易出现红斑、丘疹或脱屑。早期可能表现为非特异性瘙痒性皮疹,随着CD4细胞计数降低,可能发展为严重皮炎或溃疡。
当CD4细胞低于200/μL时,易合并真菌如念珠菌感染、病毒如带状疱疹或细菌感染引发的皮疹。这类皮疹通常分布广泛,可能伴随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药物如奈韦拉平、阿巴卡韦可能引发药疹,表现为躯干对称性红斑或荨麻疹,严重时可出现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等超敏反应。
HIV病毒本身可能引起急性期病毒疹,多见于感染后2-4周,表现为躯干和面部的粉红色斑丘疹,常伴随流感样症状,具有自限性但具有传染性。
艾滋病患者更易出现脂溢性皮炎、银屑病或卡波西肉瘤等皮肤病变。卡波西肉瘤典型表现为紫色结节,多发生于口腔、躯干或下肢,属于艾滋病指征性疾病。
艾滋病皮疹护理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沐浴产品。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外出时做好防晒。若出现持续发热、皮疹扩散或破溃渗液,应立即就医进行HIV抗体检测和CD4细胞计数检查。日常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免疫状态,避免接触传染源,保证充足营养摄入以维持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