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三种途径感染。HIV病毒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CD4+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逐渐衰竭。
无保护性行为是HIV最主要的传播方式。病毒存在于精液、阴道分泌物中,通过黏膜破损处侵入人体。男男性行为者、多性伴人群及性工作者感染风险较高。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90%以上传播风险。
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共用注射器吸毒是重要传播途径。病毒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我国自1998年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后,经输血感染已大幅减少。
感染孕妇可通过胎盘、分娩过程或哺乳将病毒传给胎儿。未采取干预措施时传播率约30%,规范使用抗病毒药物可降至1%以下。建议所有孕妇进行HIV筛查。
HIV病毒特异性攻击CD4+T淋巴细胞,导致细胞数量进行性下降。当CD4细胞计数<200个/μL时进入艾滋病期,可能并发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卡波西肉瘤等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HIV具有高度变异性,其逆转录酶缺乏校正功能,单个病毒每天可产生上亿变异株。这种特性使得病毒能逃避免疫清除,也是疫苗研发的主要障碍。
预防艾滋病需坚持安全性行为、避免共用注射器、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有创操作。感染高危人群应每3个月检测HIV抗体,早期发现感染者可通过规范抗病毒治疗获得接近正常寿命的生存期。日常接触如共餐、握手不会传播病毒,消除歧视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