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艾滋病患者的血常规检查通常表现为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及贫血等特征。主要异常指标包括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CD4+T细胞计数降低、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
艾滋病病毒特异性攻击CD4+T淋巴细胞,导致其数量进行性下降。血常规中淋巴细胞百分比常低于20%,绝对值多小于1.0×10⁹/L。这是疾病进展的重要标志,当CD4+T细胞计数低于200个/μL时提示进入艾滋病期。
约30%-50%的患者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增多,可能与慢性炎症反应或继发感染有关。晚期患者因骨髓抑制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增加机会性感染风险。
血红蛋白水平常低于110g/L,呈现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主要与慢性病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受抑、营养不良或合并寄生虫感染有关,严重者可出现乏力、心悸等症状。
血小板计数可能低于100×10⁹/L,源于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增多或骨髓巨核细胞受损。临床表现为皮肤瘀点、鼻出血等,需警惕严重出血风险。
部分患者可见单核细胞相对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合并机会性感染时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异常升高或降低,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艾滋病患者应保证每日摄入足量优质蛋白质如鱼肉、豆制品,补充含铁丰富的动物肝脏和深色蔬菜。适度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消耗。定期监测血常规和CD4细胞计数,出现发热、持续腹泻等异常及时就医。保持规律作息,严格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避免擅自停药导致病毒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