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艾滋病潜伏期通常无明显症状。潜伏期指从感染HIV病毒到出现艾滋病相关症状或免疫缺陷的时间,可持续2-15年,期间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持续低热、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表现,但多数感染者无明显不适。
约30%-50%的潜伏期感染者可能出现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以颈部、腋窝和腹股沟多见。淋巴结直径多超过1厘米,质地较硬,无压痛,持续3个月以上。这与病毒持续复制刺激免疫系统有关,需通过HIV抗体检测与结核、淋巴瘤等疾病鉴别。
部分患者会出现体温波动在37.3-38℃之间的慢性低热,可能伴随夜间盗汗。这种症状与病毒血症引起的免疫激活相关,通常持续数周,需与结核、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发热区分。
未经干预的HIV感染者可能在潜伏期出现不明原因体重减轻,6个月内下降超过原体重的10%。这与病毒消耗机体营养、代谢紊乱及潜在机会性感染有关,需结合CD4+T淋巴细胞计数评估免疫状态。
少数感染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红色斑丘疹,常见于躯干和四肢,可能伴轻度瘙痒。这种皮疹与病毒直接损伤皮肤黏膜屏障或药物过敏反应相关,通常2-4周自行消退,但易复发。
持续的倦怠感是潜伏期较常见的主观症状,与病毒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及慢性炎症状态有关。患者常描述为休息后无法缓解的精力不足,可能影响日常工作生活,需排除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其他病因。
潜伏期感染者应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每日摄入足量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补充维生素A/C/E增强抗氧化能力;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生食、未消毒乳制品以预防机会性感染。建议每3-6个月监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出现持续发热、腹泻、口腔白斑等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