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电子鼻咽镜是筛查鼻咽癌的重要手段,但无法完全排除鼻咽癌。诊断需结合病理活检、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表现综合判断,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病灶位置、检查时机、操作者经验、肿瘤分期及患者配合度。
电子鼻咽镜对鼻咽部表面黏膜病变检出率较高,但若肿瘤生长在黏膜下或隐蔽部位如咽隐窝深部,可能因视野盲区导致漏诊。此时需通过增强CT或MRI进一步明确病变范围。
早期鼻咽癌可能仅表现为黏膜粗糙或微小隆起,易被误认为炎症。若处于肿瘤极早期或治疗后随访期,单次检查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需定期复查并结合EB病毒抗体检测。
内镜医师对鼻咽部解剖结构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病灶识别率。经验不足可能导致可疑病灶未被重点观察,建议选择专科医院由耳鼻喉科专家操作,必要时进行窄带成像等增强观察。
T1期微小肿瘤可能仅表现为局部黏膜充血,而晚期肿瘤因伴发溃疡、坏死等典型特征更易识别。对于高度怀疑但镜下未发现明确病变者,应进行多部位深部活检以提高检出率。
检查时咽反射敏感可能导致镜体无法充分接近鼻咽顶后壁,影响观察效果。术前表面麻醉质量、患者体位调整及呼吸配合都会影响检查完整性,必要时需镇静下完成检查。
建议高风险人群EB病毒阳性、家族史、长期鼻塞涕血每年接受电子鼻咽镜检查,配合EB病毒DNA检测。检查前避免用力擤鼻,空腹4小时以防呕吐。发现黏膜异常需及时活检,病理确诊后根据分期选择放疗、化疗或靶向治疗。日常注意鼻腔清洁,戒烟并减少腌制食品摄入,出现持续耳鸣、复视等症状应立即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