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缓解精神紧张可通过深呼吸练习、规律运动、正念冥想、社交支持和适度娱乐等方式实现。精神紧张通常由压力积累、睡眠不足、情绪波动、环境刺激或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深呼吸练习能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帮助降低心率与血压。采用腹式呼吸法,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缓慢吐尽,重复进行可快速缓解急性焦虑。建议每天固定时间练习,如晨起或睡前,每次持续5分钟以上。
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能促进内啡肽分泌,改善神经递质平衡。每周保持3次以上、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可显著降低皮质醇水平。太极拳等舒缓运动则更适合伴有肌肉紧张的人群。
通过专注当下感受的冥想训练,可减少大脑杏仁核的过度反应。初期可借助引导音频,每日练习10分钟,逐步培养对情绪波动的觉察力与接纳度。长期坚持能重塑大脑前额叶对压力的调控功能。
与亲友分享感受能获得情感共鸣与实际问题帮助。定期参与兴趣小组活动,建立非竞争性社交关系,可缓解孤独感引发的紧张。需避免过度依赖网络社交而减少现实互动。
音乐疗法中舒缓旋律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建议选择节奏每分钟60拍左右的古典乐。手工制作、绘画等创造性活动能转移注意力,园艺护理则通过接触自然元素产生安抚效果。
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富含镁元素的深绿色蔬菜与坚果,避免过量咖啡因与酒精。建立稳定的睡眠节律,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若紧张症状持续超过2周并伴随心悸、消化紊乱等躯体症状,建议到心理科或神经内科就诊评估。慢性压力可能诱发高血压、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早期干预有助于预防身心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