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宝宝耳朵疼伴随发烧可能由急性中耳炎、外耳道炎、上呼吸道感染、鼓膜穿孔、耳部外伤等原因引起。急性中耳炎是婴幼儿常见病因,多继发于感冒后细菌或病毒感染,表现为耳痛、发热、烦躁哭闹;外耳道炎常与进水或掏耳损伤有关,可能伴随耳道红肿;上呼吸道感染易引发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耳部牵涉痛。
婴幼儿咽鼓管短平直,感冒时病原体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常见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典型症状为突发耳痛、体温超过38摄氏度、夜间哭闹不安。医生可能开具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等抗生素,配合布洛芬混悬液退热镇痛。家长需保持患儿鼻腔通畅,哺乳时抬高头部。
洗澡游泳进水或不当掏耳可损伤外耳道皮肤,引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表现为牵拉耳廓疼痛加剧,耳道可见红肿渗出,可能伴低热。医生会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药物,严重时口服头孢丙烯分散片。家长切忌自行掏耳,洗澡后可用棉签吸干耳廓水分。
鼻咽部炎症通过咽鼓管波及中耳,产生耳部闷胀感或牵涉痛,多伴随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病毒感染为主时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缓解症状。家长可用生理盐水喷鼻保持呼吸道通畅,室内湿度维持在50%左右。
急性中耳炎进展或外伤可能导致鼓膜破裂,出现剧烈耳痛后突然缓解,伴耳道渗液及听力下降。需耳鼻喉科检查明确穿孔大小,避免耳道进水引发感染。医生可能开具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积液排出,较大穿孔需手术修补。
异物插入或撞击可能导致耳道损伤,继发感染后出现疼痛发热。需清除异物后使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家长应检查玩具安全性,避免幼儿将小物件塞入耳道。
发现宝宝抓挠耳朵、持续哭闹伴发热时,家长应立即测量体温并观察耳道有无分泌物。避免自行使用滴耳液,特别是鼓膜状态不明时。哺乳期母亲可增加母乳喂养频次增强免疫力,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和锌元素。保持居室空气流通,避免接触烟雾等刺激物。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物理降温,但禁止酒精擦浴。耳痛期间避免侧卧压迫患耳,洗澡时使用防水耳塞。症状持续12小时以上或出现呕吐、精神萎靡需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