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界峰副主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 临床心理科
产后忧郁症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家庭支持、运动调节、饮食调整等方式改善。产后忧郁症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心理压力、睡眠不足、家庭关系紧张、既往精神病史等因素有关。
认知行为疗法是产后忧郁症的常用心理干预手段,帮助患者识别并纠正负面思维模式。支持性心理治疗通过倾听和情感疏导缓解产妇的孤独感。团体心理治疗能让患者获得同类人群的情感共鸣,减轻病耻感。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氟西汀等抗抑郁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严重病例可能需联合使用奥氮平等抗精神病药物。哺乳期用药需严格评估药物安全性,避免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发育。
配偶参与育儿能显著降低产妇的照料负担,建议建立轮流值夜制度。长辈应避免过度干涉育儿方式,减少家庭矛盾。家庭成员需学习忧郁症相关知识,识别产妇的自伤倾向等危险信号。
每日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瑜伽能促进内啡肽分泌。产后康复操有助于改善体形的同时调节情绪。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因过度疲劳加重忧郁症状。
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亚麻籽等食物摄入。补充B族维生素可通过全谷物、绿叶蔬菜等实现。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和精制糖,防止情绪波动加剧。
产后忧郁症患者应保证每日7-8小时高质量睡眠,夜间哺乳可由家人代劳部分时段。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固定用餐和活动时间有助于稳定情绪。参加新手妈妈互助小组能获得社会支持,定期与产科医生或心理医生保持随访。注意观察情绪变化,如出现持续失眠、食欲骤变或伤害婴儿的念头需立即就医。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