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到胃癌的四个阶段

黄玉红 主任医师

黄玉红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胃炎发展为胃癌通常经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四个阶段。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饮食刺激、遗传因素、胃黏膜反复损伤、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胃癌发展的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胃黏膜浅层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诱因,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嗳气等症状。治疗需根除幽门螺杆菌,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胶体果胶铋胶囊。日常应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减少酒精摄入。

2、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特征为胃腺体减少和黏膜变薄,胃酸分泌功能下降。长期炎症导致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可能伴随胃蛋白酶原分泌减少。患者易出现餐后饱胀、食欲减退,需定期胃镜监测。可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使用胃复春片、摩罗丹等中成药调理。

3、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是胃黏膜被肠型上皮取代的癌前病变,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不完全型化生癌变风险较高,内镜下可见黏膜粗糙或结节样改变。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胃镜,必要时行黏膜切除术。可遵医嘱使用替普瑞酮胶囊、瑞巴派特片保护胃黏膜。

4、异型增生

异型增生属于胃癌前病变终末阶段,细胞排列紊乱且核异型性明显。根据程度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高级别异型增生1年内癌变概率较高。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发红、糜烂或隆起,需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术后需定期随访,配合使用胸腺肽肠溶胶囊调节免疫。

预防胃癌需从胃炎阶段开始干预,定期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和胃镜检查。日常饮食应规律清淡,限制腌制、烟熏食品摄入,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长期精神紧张。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1-2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出现持续上腹不适、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已发生肠化或异型增生者需严格遵医嘱随访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