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大便酸臭可能与消化不良、肠道菌群失调、乳糖不耐受、慢性胰腺炎、肠道感染等因素有关,建议进行粪便常规、粪便隐血试验、肠道菌群检测、乳糖耐量试验、腹部超声等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可观察粪便颜色、性状、有无黏液或血液,同时检测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指标。酸臭大便若伴有未消化食物残渣,可能提示消化不良;若检出大量脂肪球,需警惕脂肪泻。
通过化学或免疫学方法检测粪便中微量血液,排除消化道出血可能。持续性酸臭大便合并隐血阳性时,需进一步做胃肠镜检查,鉴别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器质性疾病。
采用基因测序技术分析肠道微生物组成,判断是否存在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减少、致病菌过度增殖的情况。肠道菌群紊乱会导致食物发酵异常,产生大量短链脂肪酸和硫化物,引发酸臭气味。
通过测定饮用乳糖溶液前后的血糖变化,评估乳糖酶活性。乳糖不耐受患者因无法分解乳糖,肠道内细菌发酵产酸产气,典型表现为酸臭稀便、腹胀,需限制乳制品摄入。
无创检查胰腺形态及胰管情况,辅助诊断慢性胰腺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时,脂肪和蛋白质消化障碍,粪便呈酸臭油腻状,可结合粪便弹性蛋白酶检测进一步确认。
日常需记录排便频率、性状变化及伴随症状,避免高脂高糖饮食,适量补充益生菌。若检查提示病理性因素,应在消化内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慢性胰腺炎需补充胰酶制剂,肠道感染需规范使用抗生素。长期大便异常者建议定期复查肠镜,排除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