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精神疾病可通过心理支持、药物管理、生活规律、危机干预、社会功能训练等方式进行家庭护理。精神疾病通常由遗传因素、脑部病变、心理创伤、环境刺激、神经递质失衡等原因引起。
家庭成员需保持耐心倾听,避免指责或否定患者的感受。可通过陪伴散步、共同完成简单家务等方式建立信任关系。当患者出现幻觉或妄想时,不要直接反驳,而是用温和的语言引导其关注现实事物。定期记录患者情绪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
严格按照医嘱保管药物,使用分装盒帮助患者按时服药。奥氮平片可改善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盐酸舍曲林片适用于抑郁症治疗,丙戊酸钠缓释片能稳定双相情感障碍情绪。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锥体外系反应需立即复诊调整用药方案。
制定固定的作息时间表,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饮食注意营养均衡,适量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避免摄入含咖啡因饮料,晚餐后限制电子设备使用。每周进行3次以上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拳等低强度活动。
家中需移除尖锐物品、绳索等危险品,将药物柜上锁保管。当患者出现自伤倾向时,保持冷静并立即联系急诊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提前与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联系,了解紧急住院绿色通道流程。
从简单社交任务开始,如让患者负责收取快递或购买日用品。逐步引导参与家庭聚会,每次持续时间不超过1小时。可陪同参加社区康复中心的职业技能培训,但需避免过度施压。定期评估患者社会适应能力,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家庭护理期间需定期陪同患者复诊,医生会根据症状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保持居住环境安静整洁,避免强光或噪音刺激。家属应参加精神疾病知识讲座,学习非暴力沟通技巧。注意观察患者睡眠和饮食情况,记录异常行为发生频率。建立包含亲属、社区医生、心理咨询师在内的支持网络,必要时寻求专业机构帮助。护理过程中家属也需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适当参加减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