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大为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新生儿外科
新生儿头部血肿可通过观察护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穿刺抽吸、手术清除等方式处理。新生儿头部血肿通常由产道挤压、凝血功能障碍、血管畸形、外伤、感染等因素引起。
对于体积较小的血肿,多数会自行吸收。保持头部清洁干燥,避免按压血肿部位。哺乳时注意调整姿势,避免患侧受压。每日测量头围并记录,观察有无增大趋势。血肿局部可能出现皮肤发黄,属于正常吸收过程。
在医生指导下可进行局部冷敷,每次不超过15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进行。血肿形成48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吸收。使用红外线照射治疗时需严格控制温度,距离皮肤30厘米以上。按摩需由专业康复师操作,避免不当按压导致血肿扩大。
维生素K1注射液可改善凝血功能,适用于凝血障碍导致的血肿。云南白药胶囊具有活血化瘀功效,需研磨后通过母乳间接给药。七叶皂苷钠片可减轻组织水肿,但新生儿用药须严格遵医嘱。使用药物期间需监测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
适用于持续增大或直径超过5厘米的血肿。在严格消毒条件下,用细针穿刺抽出积血。操作后需加压包扎24小时,预防再次出血。穿刺液应送实验室检查,排除感染可能。该方法可能需多次进行,每次抽吸量不超过30毫升。
对压迫重要结构或合并感染的血肿需手术处理。颅骨钻孔血肿清除术适用于骨膜下血肿,手术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开颅血肿清除术用于硬膜下血肿,术后需留置引流管。所有手术均需全身麻醉,术前需评估心肺功能。
新生儿头部血肿护理期间应保持环境温度稳定,避免剧烈晃动婴儿。母乳喂养的母亲需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K摄入,如适量进食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定期进行神经行为评估,监测有无嗜睡、拒奶等异常表现。血肿完全吸收前避免接种疫苗,恢复期可进行抚触等温和刺激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出现血肿增大、皮肤发红发热或婴儿精神状态改变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