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忠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耳屎是湿的可能由遗传因素、外耳道炎症、外耳道湿疹、外耳道真菌感染、耵聍腺分泌旺盛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日常清洁、药物治疗、物理清除等方式改善。
湿性耳屎与遗传基因有关,部分人群天生耵聍腺分泌油脂较多,耳屎呈现油性黏稠状。这种情况无须特殊治疗,日常用棉签轻轻清理外耳道口即可,避免过度掏耳刺激腺体分泌。若伴随耳闷或听力下降,需就医排除其他病因。
细菌感染可能导致外耳道皮肤红肿渗出,耳屎混合炎性分泌物后变湿黏。患者常伴有耳痛、瘙痒症状,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药物,配合红外线照射促进炎症消退。
过敏或湿热环境可能引发外耳道湿疹,表现为耳道皮肤脱屑、渗液,使耳屎潮湿结块。建议避免抓挠,局部涂抹氢化可的松乳膏或他克莫司软膏,严重时口服氯雷他定片缓解过敏反应。
曲霉菌等真菌感染会造成耳道分泌物增多,耳屎呈潮湿豆腐渣样,伴有明显异味。确诊后需使用硝酸咪康唑乳膏或克霉唑溶液局部抗真菌治疗,保持耳道干燥,避免共用挖耳工具。
精神紧张或高温环境可能刺激耵聍腺过度分泌,形成黄色油性耳屎。这种情况可用生理盐水软化后清理,避免频繁掏耳。若耳屎堵塞严重,需由医生用耵聍钩或吸引器专业处理。
日常应注意保持耳道清洁干燥,洗澡时避免进水,不用尖锐物品掏耳。油性耳屎人群可每3-6个月到医院进行专业耳道清理。若出现耳痛、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病理性改变,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通过耳镜检查和分泌物化验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