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卒中多位于哪里

邵自强 主任医师

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出血性脑卒中多位于基底节区、丘脑、脑干、小脑和脑叶等部位。出血性脑卒中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主要由高血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动脉瘤等因素引起,典型症状包括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肢体偏瘫。

基底节区是出血性脑卒中最高发的部位,约占全部病例的一半以上。该区域由豆纹动脉供血,血管结构脆弱且承受压力较大,长期高血压易导致血管壁损伤破裂。患者常表现为对侧肢体偏瘫、感觉障碍及同向性偏盲,严重时可伴随意识障碍。丘脑出血多由丘脑穿通动脉破裂引起,典型症状为对侧半身感觉障碍伴剧烈头痛,部分患者出现眼球运动异常。脑干出血以脑桥最为常见,起病凶险,常表现为突发昏迷、瞳孔针尖样缩小、四肢瘫痪及高热,致死率较高。小脑出血多源于小脑上动脉或小脑前下动脉破裂,临床以眩晕、共济失调、频繁呕吐为特征,易引发脑疝。脑叶出血多见于额叶和颞叶,出血原因常与脑血管淀粉样变性相关,症状取决于具体受累脑叶功能,可能出现失语、精神行为异常或癫痫发作。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头部抬高15-30度以降低颅内压,避免剧烈咳嗽或用力排便。饮食应选择低盐低脂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控制每日液体摄入量。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指标。出现头痛加重、意识模糊等异常情况时须立即就医,不可自行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