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炜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普通外科
蛋白质偏高可能由脱水、高蛋白饮食、感染、肝肾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补液、抗感染治疗、控制原发病等方式干预。
体液大量流失会导致血液浓缩,使血清蛋白浓度相对升高。常见于剧烈运动后未及时补水、严重腹泻或高热出汗等情况。可通过增加饮水量或静脉补液恢复体液平衡,通常24小时内指标可逐渐恢复正常。家长需注意儿童腹泻时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避免脱水加重。
短期内摄入过量肉类、蛋类或蛋白粉可能造成一过性蛋白升高。长期高蛋白饮食可能增加肝肾代谢负担,伴随尿素氮指标异常。建议每日蛋白质控制在每公斤体重1-1.5克,优先选择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避免连续大量食用红肉。
细菌或病毒感染会刺激机体产生C反应蛋白等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导致总蛋白检测值升高。可能伴随发热、白细胞增多等症状。需针对病原体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等药物,感染控制后蛋白水平可回落。
慢性肾炎或肝硬化患者因白蛋白合成减少、球蛋白代偿性增加,出现白球比例倒置。可能伴随水肿、腹水或黄疸。需使用缬沙坦胶囊控制肾性蛋白尿,或复方甘草酸苷片改善肝功能,同时限制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
多发性骨髓瘤等浆细胞异常增殖疾病会产生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清总蛋白显著升高。典型症状包括骨痛、贫血和肾功能损害。确诊需进行骨髓穿刺,治疗常用硼替佐米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片进行化疗。
发现蛋白质指标异常时应复查确认,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检测。日常保持均衡饮食,慢性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若伴随持续乏力、水肿或体重下降,建议尽早就诊完善尿蛋白定量、免疫固定电泳等检查。肾功能异常者每日饮水量应遵医嘱调整,避免加重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