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炜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普通外科
淀粉样蛋白沉积的病因主要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长期透析、年龄增长及特定蛋白质代谢异常有关。淀粉样蛋白沉积可能由基因突变、慢性感染、长期血液透析、衰老导致的蛋白质折叠错误以及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等因素引起。
家族性淀粉样蛋白沉积症通常由TTR、ApoAI等基因突变导致,这些突变使蛋白质结构不稳定,易形成淀粉样纤维沉积。患者可能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心肌肥厚等症状。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治疗需针对原发基因异常,如使用TTR稳定剂或进行肝移植。
类风湿关节炎、结核等慢性炎症疾病可能引发继发性淀粉样变性。炎症持续刺激肝脏产生大量血清淀粉样蛋白A,其降解产物沉积于肾脏、脾脏等器官,导致蛋白尿、器官肿大。控制原发炎症是关键,可使用抗风湿药物或生物制剂。
透析相关淀粉样沉积多见于透析超过5年的患者,β2微球蛋白因无法通过透析膜清除而积聚,主要沉积在关节和骨骼,引发腕管综合征、骨囊肿。采用高通量透析膜或肾移植可减少沉积,疼痛严重时需手术松解神经压迫。
老年性系统性淀粉样变与年龄相关的蛋白质代谢紊乱有关,转甲状腺素蛋白在心脏、脑部异常沉积可能导致限制性心肌病或老年痴呆。目前尚无特效疗法,针对心衰可使用利尿剂,认知障碍需神经保护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等浆细胞疾病会产生大量轻链蛋白,超过肾脏清除能力后形成AL型淀粉样沉积,累及心脏时出现顽固性心衰,肾脏受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化疗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是主要治疗手段。
淀粉样蛋白沉积患者需定期监测靶器官功能,限制高蛋白饮食以减轻代谢负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心脏负荷过重。出现不明原因水肿、乏力或感觉异常时应尽早就医,通过组织活检明确分型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日常注意预防感染,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可降低炎症诱发加重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