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英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宝宝缝针后出现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伤口护理、调整饮食、观察症状、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缝针后发热可能与伤口感染、应激反应、脱水、药物反应、其他疾病等因素有关。
使用温水擦拭宝宝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禁止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拭,避免引起寒战或皮肤刺激。可适当减少衣物包裹,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摄氏度。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贴。
每日检查缝合部位是否出现红肿、渗液或异常分泌物。使用医用生理盐水清洁伤口周围皮肤,保持干燥清洁。避免宝宝抓挠伤口,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若发现伤口边缘发红扩散或出现脓性分泌物,提示可能存在感染。
增加母乳或配方奶喂养频次,补充发热导致的水分丢失。已添加辅食的宝宝可给予米汤、苹果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糖饮料和油腻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泥。发热期间可能出现食欲下降,无须强迫进食。
记录发热持续时间及温度变化,注意是否伴随嗜睡、呕吐、皮疹等其他症状。监测伤口周围皮肤温度是否异常升高。发热超过24小时未缓解,或体温反复超过39摄氏度需警惕。观察宝宝精神状态变化,出现异常哭闹或反应迟钝应立即就医。
若发热伴随伤口化脓、缝线崩开或出血,需急诊处理。血常规检查可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必要时进行伤口分泌物培养。医生可能根据情况开具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颗粒等抗生素,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退热药物。严重感染需考虑静脉用药或伤口清创。
家长需保持宝宝休息环境安静舒适,室内湿度维持在50%-60%。发热期间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记录变化曲线供医生参考。避免使用未经消毒的敷料接触伤口,哺乳期母亲应保持饮食清淡。若48小时内发热持续不退或出现抽搐、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须立即前往儿科急诊。术后恢复期间应暂停疫苗接种,直至完全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