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栋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大便上有白色的附着物可能与饮食因素、胆道梗阻、肠道感染、寄生虫感染、胰腺疾病等原因有关。通常表现为粪便表面或内部出现白色斑点、条索状物或油脂样物质,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方式改善。
高脂肪或高钙饮食可能导致粪便中出现白色油脂或未消化乳制品残渣。摄入过多动物内脏、奶油或钙剂时,肠道无法完全吸收脂肪和钙质,形成白色附着物。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高钙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有助于改善症状。若持续存在需排除病理性因素。
胆总管结石、肿瘤或炎症导致胆汁排泄受阻时,粪便因缺乏胆色素而呈陶土色,表面可能附着白色黏液。常伴随皮肤瘙痒、黄疸等症状。需通过腹部超声、MRCP等检查确诊。治疗可采用胆管支架置入术或胆总管探查术,药物可选熊去氧胆酸胶囊、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等利胆药物。
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感染可导致粪便中出现白色伪膜样物质,伴有腹泻、腹胀。常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确诊需进行粪便真菌培养,治疗可选用氟康唑胶囊、制霉菌素片等抗真菌药物,同时需停用不必要的抗生素。
绦虫、蛔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时,虫体节片或虫卵可能以白色条状物形式随粪便排出。常伴有腹痛、营养不良等症状。粪便虫卵检查可确诊,治疗可用阿苯达唑片、吡喹酮片等驱虫药,需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清洁。
慢性胰腺炎或胰腺功能不全时,脂肪酶分泌不足导致脂肪消化障碍,形成白色油脂样便。典型表现为恶臭粪便漂浮水面。胰酶替代治疗如胰酶肠溶胶囊可改善症状,需配合低脂饮食。严重病例需手术治疗胰腺导管梗阻。
发现大便异常时应记录出现频率和伴随症状,避免自行使用驱虫药或止泻药。建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规律进食并充分咀嚼食物。若白色附着物持续3天以上,或伴有发热、体重下降等症状,需及时消化内科就诊,完善粪便常规、腹部影像学等检查。儿童出现该症状家长应注意观察食欲和活动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