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9岁孩子发烧退了又烧可能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系统反应、脱水或中暑等因素有关。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使用药物、就医检查和调整环境等方式处理。
病毒感染是儿童反复发热的常见原因,例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发热反应,由于病毒复制周期和免疫应答的波动,可能出现体温反复升高的情况。患儿可能伴随咳嗽、流涕、咽痛等症状。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抗病毒口服液或布洛芬混悬液等药物缓解症状。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精神状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细菌感染如扁桃体炎、中耳炎、肺炎等可能导致持续性或反复性发热。细菌产生的毒素和炎症介质会持续刺激体温调节中枢,若未彻底控制感染源,容易造成体温反复波动。患儿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热痛、脓性分泌物等症状。需就医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明确感染部位后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或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治疗。家长应确保孩子完成全程用药。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抗病原体时可能出现过度或延迟的发热反应。某些免疫性疾病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川崎病等也会表现为反复发热。这类发热通常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伴随皮疹、关节肿痛等特殊表现。需通过免疫学检查确诊,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免疫调节剂或生物制剂。家长需记录孩子发热规律和伴随症状,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发热时机体水分蒸发加快,若未及时补充水分可能导致脱水,影响体温调节功能。脱水时散热减少会造成体温再次升高,形成发热-脱水-再发热的循环。患儿可能出现尿量减少、口唇干燥、精神萎靡等表现。处理重点是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或淡盐水,必要时静脉补液。家长应每2小时给孩子饮用50-100毫升温水,避免含糖饮料。
高温环境下活动可能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出现反复发热。中暑引起的发热通常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恶心呕吐等症状。需立即移至阴凉处,用温水擦拭身体,补充电解质溶液。严重中暑需紧急就医,避免使用退热药掩盖病情。家长应注意避免让孩子在烈日下剧烈运动,外出时做好防晒措施。
对于反复发热的儿童,家长应每日测量并记录体温变化,观察伴随症状。保持室温在24-26摄氏度,穿着透气棉质衣物。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粥、面条为主,适量增加水果摄入。若发热超过3天无缓解,或出现嗜睡、抽搐、皮疹等警示症状,须立即就医。退热药使用间隔不少于4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严禁交替使用不同退热药。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