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勇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肥胖型糖尿病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治疗、代谢手术、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肥胖型糖尿病通常由胰岛素抵抗、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慢性炎症等原因引起。
调整饮食结构是基础治疗手段,需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比例,建议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达到推荐标准。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周累计运动时间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可使部分患者血糖恢复正常。
二甲双胍片作为一线药物能改善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肝糖输出。阿卡波糖片可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峰值。西格列汀片通过抑制DPP-4酶提高内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水平。这些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对于胰岛功能严重受损患者,需采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提供基础胰岛素分泌,门冬胰岛素注射液控制餐后血糖波动。使用期间需防范低血糖风险,尤其夜间血糖监测不可忽视。胰岛素治疗通常与口服药联合应用。
袖状胃切除术通过减少胃容量限制食物摄入,改善胃肠激素分泌。胃旁路手术改变食物消化吸收路径,能显著减轻体重并缓解糖尿病。手术适用于BMI严重超标且药物控制不佳者,术后需终身营养监测防止微量元素缺乏。
消渴方加减可改善阴虚燥热体质,常用药材包括天花粉、麦冬等。针灸选取脾俞、足三里等穴位调节脾胃功能。耳穴压豆疗法通过持续刺激迷走神经影响胰岛素分泌。中医作为辅助治疗需辨证施治,配合现代医学监测血糖变化。
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应建立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时间避免内分泌紊乱。每日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太极拳、骑自行车等有氧活动。饮食采用分餐制控制单次进食量,选择清蒸、白灼等低油烹饪方式。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每年进行眼底和神经病变筛查。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参加糖尿病教育课程掌握自我管理技能,遇到病情变化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