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新生儿照蓝光通常用于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即病理性黄疸。该治疗主要通过特定波长的蓝光分解体内过量胆红素,避免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能由母婴血型不合、早产、感染、遗传性红细胞缺陷等因素引起,需结合光疗、药物治疗或换血疗法干预。
母婴ABO或Rh血型不合可能导致溶血性黄疸,表现为出生后24小时内皮肤黄染迅速加重,可伴有贫血。治疗需在光疗基础上,严重时使用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液阻断溶血,或输注白蛋白注射液结合游离胆红素。光疗期间需监测胆红素水平及血红蛋白变化。
早产儿肝脏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不足,胆红素代谢能力弱,易发生非溶血性黄疸。此类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光疗需延长照射时间,必要时联合使用苯巴比妥片诱导肝酶活性,同时加强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
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等可抑制肝酶功能并增加红细胞破坏,导致感染性黄疸。除蓝光治疗外,需根据病原体选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并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感染控制后黄疸多逐渐消退。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遗传病可引起红细胞脆性增加,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此类患儿光疗时需避免使用氧化性药物,严重溶血需输注洗涤红细胞,必要时补充碳酸氢钠注射液纠正酸中毒。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能干扰胆红素代谢,引起迟发性黄疸。通常暂停母乳喂养3天后黄疸减轻,期间可继续光疗并改用配方奶。重新哺乳后黄疸可能反复但程度较轻,一般无须特殊处理。
光疗期间需保护新生儿眼睛及会阴部,每4小时监测体温及胆红素水平,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家长应按医嘱调整喂养频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吃奶量及大小便颜色,若出现嗜睡、拒奶或肌张力异常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出院后定期复查胆红素,避免使用磺胺类等可能加重黄疸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