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贤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喉科
耳朵内有白色菌丝可能是外耳道真菌感染的表现,常见于潮湿环境、耳道损伤或免疫力低下人群。外耳道真菌感染主要由曲霉菌、念珠菌等引起,可能伴随瘙痒、耳闷或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容易导致耳道内湿度增加,为真菌繁殖创造条件。游泳、频繁掏耳或淋浴后未及时擦干耳道可能诱发感染。建议保持耳道干燥,使用棉签轻轻吸干外耳道水分,避免使用硬物掏耳。
不当掏耳或异物刺激可能导致耳道皮肤破损,破坏局部防御功能。皮肤屏障受损后真菌更易定植。出现损伤后应停止掏耳,避免污水进入耳道,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预防继发感染。
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艾滋病患者易发生真菌感染。免疫力下降时耳道正常菌群失衡,真菌过度增殖。此类人群需控制基础疾病,增强免疫力,发现耳部异常应及时就医。
曲霉菌感染多表现为黑色或白色菌丝团块,常伴随剧烈瘙痒和黄色分泌物。可能与长期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有关。确诊需耳内镜检查和真菌培养,治疗可选用克霉唑滴耳液或氟康唑片,同时清理耳道分泌物。
念珠菌感染常见乳白色分泌物伴皮肤糜烂,多见于婴幼儿或糖尿病患者。耳道可见白色伪膜和红斑。治疗需使用制霉菌素滴耳液或酮康唑乳膏,严重者需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日常需控制血糖并避免抓挠。
发现耳内白色菌丝应避免自行掏挖,防止感染扩散。保持耳道清洁干燥,洗澡时可用棉球堵塞外耳道。避免共用挖耳工具,毛巾需定期消毒。若症状持续或出现听力下降、耳痛等症状,应及时至耳鼻喉科就诊,通过耳内镜和真菌学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期间遵医嘱规范使用抗真菌药物,定期复查至菌丝完全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