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由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引起,传播媒介为蚊虫叮咬,常见病因包括蚊虫传播、免疫低下、环境卫生差、接触感染源及未接种疫苗等因素。
三带喙库蚊是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病毒通过蚊虫叮咬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夏季蚊虫活跃期感染风险显著升高,农村及水源密集区域更易暴发疫情。防蚊措施如蚊帐、驱蚊剂可降低传播概率。
儿童及老年人因免疫功能不完善或衰退,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HIV感染者同样属于高危人群。免疫缺陷状态下病毒易突破血脑屏障引发脑实质炎症。
积水容器、露天粪坑等蚊虫孳生环境会扩大病毒传播范围。猪、鸟类等动物宿主的存在进一步增加病毒在自然界的循环概率。改善卫生条件和动物管理可有效切断传播链。
接触带病毒的猪、马等家畜体液或屠宰过程中可能通过黏膜接触感染。实验室人员处理病毒样本时若防护不足也存在职业暴露风险。此类传播途径虽少见但仍需规范防护操作。
乙型脑炎疫苗是预防核心手段,未接种者缺乏中和抗体保护。我国将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发病率显著下降,但偏远地区接种率不足仍可能导致局部流行。疫苗保护率可达90%以上。
预防乙型脑炎需综合采取防蚊灭蚊措施,及时清理居住区积水容器,高危人群应接种疫苗。出现持续高热、头痛呕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重症患者可能遗留运动障碍或认知功能损害,早期抗病毒治疗联合糖皮质激素可改善预后。流行季节避免在黄昏时段户外活动,饲养家畜场所应定期开展消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