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波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十二指肠息肉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或癌变等危害。十二指肠息肉是十二指肠黏膜的异常增生,主要危害包括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癌变风险、营养吸收障碍及继发感染。
十二指肠息肉表面血管丰富,摩擦或溃疡可能导致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长期慢性失血可引发贫血,严重时需内镜下止血或手术切除。常见于腺瘤性息肉或炎症性息肉,需通过胃镜明确诊断并监测血红蛋白水平。
较大息肉可能阻塞肠腔,导致腹痛、呕吐及排便困难。绒毛状腺瘤更易生长至梗阻体积,需通过CT或内镜评估梗阻程度。完全性梗阻需急诊手术解除,部分梗阻可尝试内镜下切除。
腺瘤性息肉存在恶变概率,尤其是直径超过10毫米或绒毛状结构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率显著增高,需每1-2年复查内镜。早期发现可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进展期需行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
多发息肉可能破坏十二指肠绒毛结构,影响铁、钙及脂肪吸收。患者可能出现消瘦、骨质疏松或脂溶性维生素缺乏,需补充营养并治疗原发病。乳糜泻相关息肉需严格无麸质饮食。
溃疡性息肉可能引发局部感染或十二指肠炎,表现为发热及持续性腹痛。需进行病原学检查并针对性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感染控制后需尽快切除息肉。
十二指肠息肉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定期复查胃镜监测息肉变化。出现呕血、剧烈腹痛或体重骤降需立即就医。术后患者需遵循流质到软食的渐进饮食,补充蛋白质及维生素促进黏膜修复,适度运动增强胃肠蠕动功能。